
*有色字為書中引用
在日覆日的工作循環中,你是否曾迷惘過?是否曾思考過該如何繼續成長?
或者你需要的是,反璞歸真。
「秋山木工」創辦人 秋山利輝 成立師徒制,耗時8年才出一個匠人,根本是在速食文化中逆水而行,卻因此打造出一個個重視核心價值的可貴人才。因為堅守信念,他們維持著一些傳統美德;因為堅守信念,他們不會怠慢鍛練技術。自然而然地,他們的人品與技術都享有信譽。
本書中某些細項畢竟是秋山木工的方針,未必人人適合,但其大方向的確能作為參考與警醒。獻給「希望從內而外地培育自己或員工」的各行各業。
提起家具工匠,也許大家會認為這是特別的職業,但在我看來,任何工作的人手中都有一項『技能』

序章從介紹匠人研修制度開始,單看到學徒不分男女皆需剃頭,便知道有多嚴苛!8年裡除了木工訓練外,還會集體生活,以利收心養性,並學習與人相處。此外,每天早上必須一起朗讀「匠人須知三十條」,把信條潛移默化記在心裡,最後實現出來,這也是全書的重點。
這三十條須知繼承於傳統的品德教育,像打招呼、注意儀容、責任心等,每個人都有能力學會!只是現代雙親多外出工作,學校則比較著重考試分數,反之缺少教育品德的場所。
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疑惑這和職場有什麼關係?
我想培養的,不是「會做事」的工匠,而是「會好好做事」的匠人……擁有在發生意外事件時能夠從容、自信解決問題的判斷力,同時具備能與客戶順暢交流的溝通能力
我們來回想一下,有沒有遇過店家對自己愛理不理,然後心裡決定不再光顧的情況?如果態度已經無法令人給予機會,即使技術多好,外面看不到,就是無武用之地。曾聽說過一句話:「所有行業其實都是服務業」,很以偏概全,卻又感到一語中的。
先好好地待人接物,釐清顧客需求,才知道該如何發揮所長去完成任務。無論什麼行業什麼賣買,商品都由人品(服務)和技術混合而成。
禮儀、感謝、謙虛……便很重要了,因為這些能幫你培養良好習慣與品格,訓練出對人事物的態度。所以我們又回到了三十條來自品德教育的須知了。
匠人精神
這些做人最重要的事,教育的基本,全都濃縮在這套「匠人須知三十條」中
這邊挑選教室也實踐的三大信條!雖然以細木作為例,但其他職場人士或在學生,也可依自身境況去領悟。一起成長為更有內涵的人吧!
第14條:進入作業場所前,必須成為很會打掃整理的人。
打掃和善後工作息息相關。書中舉了一個很捧的例子:一件家具製作得精美,卻鋪滿粉塵地交貨,客人收到想必會不高興吧!
就連二手店都會整理過回收物才放出來賣,打掃可以說是非常基礎的習慣。
作者比較多談及細心,但木匠道認為背後還有另一個的觀念 – 責任心。尤其教室是公共空間,不只有老師會使用工作場,來上課的也不只有一班,所以每天結束前引導大家一起掃地,其他維護工作則由老師與工作人員定期處理,保持機器最佳狀態,留最舒爽的環境給下個使用者。
第20條:進入作業場所前,必須成為能熟練使用工具的人。
每一行都有自己的工具,例如會計師用計算機、收銀員用收銀機、服務生運用流暢的語言講解菜單。當我們尊重專業時,便會想方設法熟練工具,把事情做得更完美。
做木作也有自己一套工具,而且可以很多,來上過課便知道至少需要鑿刀、鉋刀、鋸子及各種尺規。教室常面對樹齡百年的木材,唯有把每種工具都運用自如,才能做出優質家具,不會浪費了這些古老的生命。
第21條:進入作業場所前,必須成為能夠做好自我介紹的人。
說起來,每次開新班,老師不是馬上進入課程,而是先進行自我介紹。讓新生知道「自己在跟什麼人學習」、「能透過這位老師學到什麼」很重要,因為大家面對陌生環境很難放鬆心態去享受木作。
同時,為了重新審視自己。
就像大家寫履歷時,從中回顧上一份工作或經歷的得著,證明專長,並且思考下一個願景,描述出具象的未來,表示自己會堅持目標。認真對待每次自我介紹,你也能慢慢建立起形象和核心價值。

「匠人須知」,講求的是一個「心」字。
我們不需要模仿匠人研修制度,不需要做到剃頭、每天朗誦的地步喔!但其中這三十條匠人須知,對於人品而言百利而無一害,我們可以按自己的節奏一點一滴培養起來。
後記
木匠道即將迎來五週年!「以木為心,傳藝匠道」仍然是我們的目標,規劃課程中,總想要包含很多紮實的基礎,同時想讓大家與技術一同成長。因為興趣班從來都可以更豐富,比一轉即逝的物質娛樂帶來不同的價值。
為了提供更好的場所與服務,教室也在努力滲透這個心字。
來年請多多指教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