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說家具|椅子100在木匠道

椅子可謂一生的「良伴」。

記得洗手間的小板凳嗎?坐下來把玩黃色橡皮鴨時,母親便趁機為我們搓頭擦背,泡沫沿著背,一抹抹地滑到長方形的座板上,再沿著粗短的椅腳滴落地面。

又記得國小的舊木椅嗎?永遠一排排地立在教室迎接新一代孩童(木製品就是如此耐用)。方方正正看上去非常堅固,靠背剛好達到肩胛,支撐著上課時逐漸東歪西倒的身體。

從小開始處處都看得到木椅的蹤影。

但接觸細木作後才發現,「好」椅子講求材質、功能、外觀、人體工學……是最初的課題,並朝向「形以物用」的方向去發想。

最左邊,入門班指定練習題/右邊,進階版

入門班第一道成品練習題 – 圓椅

高度特別設計成老少咸宜,適合與家人分享,坐下來聊聊木工教室,介紹一下親手做的這張椅子:

。角材類結構 (應用榫接,椅子堅不堅固就靠它了)
。取料及機器加工 (安全地使用機械不會讓人擔心)
。拼板 (學會把實木變寬闊、配色、花紋的實用技巧)
。銑圓 (『圓』是設計重點)
。細修/砂磨/上漆 (這邊考驗手工喔!只靠機器做不到細木作的細膩和質感)

Hans Wegner

「完美的椅子並不存在。我們永遠無法做出一把真正意義上的好椅子。」

「圓椅」作為起步,等入門班結業後,同學們身體力行證明Hans Wegner(著名家具設計師)說得沒錯,源源不絕地製作出各式各樣的椅子,下面為大家介紹。

休閒椅

著重深度和舒適感!跟學校方正的椅子不一樣,靠背微斜更令人放鬆,挨下去,讓木頭幫身體卸去壓力。根據個人喜好,加上扶手,溫柔地環抱著疲憊的身軀;再加上軟墊,陷在裡頭太舒服都不想起來了。放在陽台或咖啡廳,悠然自得。


長椅

扁長形就是它的特點,除了因應長度而多做結構外,基本上設計都以簡約為主。用途卻極廣,或作穿鞋椅,或作餐椅,戶外室內都適合。添加收納功能也很方便,因為比普通椅子佔用更多面積,當然要善用所有空間囉。


其他

<仿名椅 – 紅藍椅>

同學以前讀空間設計時認識到紅藍椅, 由荷蘭設計師Gerrit Rietveld(1918年)設計,總共13根木條,由平面幾何交會成一個空間,是扶手椅最純粹的形態。

後來設計師為椅子上色,就好像把蒙德里安的畫變成3D一樣。

同學調整斜度、切斜角及倒角,讓原本理性感極重的它變得柔和了,更貼合台灣的居家環境。

(下圖由 Dingdongchathan 提供, CC BY-SA 4.0

<仿名椅 – Z形椅>

隔了幾期進階班後,有另一位同學做了Gerrit Rietveld的另一款名椅,真是巧合呢!

不過同學是做給家貓用的,所以比例縮小了很多。

Z形椅設計於1934年,在重力平衡上拿捏得非常到位,即使看起來像要倒塌似的,實際上人坐上去也風聞不動。原因在於兩個角落的木楔,以及椅背與座位的榫接。同學也源用了這個精妙的結構。

(左圖由Sailko提供, CC BY 3.0

人總是尋求著一張「好」椅子。當有不同需求時,自然就會衍生出各種款式,你永遠無法想像它的盡頭。

預期在市面上買千篇一律的商品,倒不如學會細木工,自己製作合意的家具。如此想來,教室見證到過百張椅子也不意外!

同場加映

「家具,尤其是椅子讓我感興趣,因為它們是人類個體層面上的一座建築。」-查爾斯·伊姆斯

二十世紀,設計師們出產了大量名椅,深深地影響著設計界、家具業。若果他們沒有在戰爭時期,物資貧乏的限制下仍尋找替代物料,很可能便發掘不到夾板的潛力;若果對設計沒有堅持,曲木技術便不會發陽光大。

《椅子100》,Lucy Ryder Richardson著
細說名椅背後的故事,介紹工藝細節、影響設計師的時代背景,以及它們如何影響設計界。  

推薦給對設計有興趣的朋友,或喜歡飽覽名椅的收藏家。

希望透過名椅和設計師的歷史,為 #木工小白 在設計上、工藝上或材料上帶來小知識,甚至乎靈感。

#又四好設計|讀物分享 #椅子100 也會不定期分享書中的木製椅子喔!

%d 位部落客按了讚:
search previous next tag category expand menu location phone mail time cart zoom edit clos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