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為什麼想介紹這本書
如果想更深度的認識自己,就應該學習與自己對話,閱讀就是一種挖掘自己的方式。
那些打中你的隻字片語,引起共鳴的段落章節,都是強化自己內心的方式,只有當內心足夠強大,才能包容更多你無法預期的事情。透過閱讀提升心靈的韌性,就像透過學習(木工)提升「實現」的能力。
小說家馬奎斯曾說:「文學的本質無異於木工⋯⋯這兩件事都很辛苦⋯⋯而且處裡的都是真實,一種跟木頭一樣堅硬的材料。」
兩者的起點都是空無一物,而了解這兩件事最好的方法,都是身體力行。——實作,是另一種思考方式。
誰適合讀
週而復始是時間的命運,但世界瞬息萬變,我們如何為人生做出正確的決定?
推薦給
嚮往「辦公桌」以外的生活、需要「接受職業『轉換』的意志力」的你。
經典內容
就算你切過幾千片磁磚,就算你切了一整年的磁磚,每一次切割時依然要保持專注。每一次。你的速度會變快,技術會變好:切得更直、刀刃卡住的次數更少,但是你必須專注。切磁磚的重複動作加強了存在感,用身體感受自己的存在。
「彌補錯誤是木工的主要工作內容,」瑪麗說。這句話她以前就說過了,以後還會說很多次。她是解決問題的高手,她鎖定解決方法、替代方案或變通辦法的能力一再令我折服,我認為這或許是他最珍貴的人格特質。這能力部分來自擅長解決具體問題的大腦,但主要還是來自經驗。「木工的工作,有一半是知道出錯時應該怎麼辦。」
休耕期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時間。生產力降低的時間是生命裡的奢侈享受。……看不到玉米稈或隨風擺盪的麥穗,並不代表土壤底下發生的事沒有意義。
不只有進步帶來成就感,製作過程也讓我發現,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。最能讓人深切感受到時間與剩餘時間的是,就是在學習新事物時,看見自己剩下多少東西要學。這些桌子都很穩固。它們都很漂亮,也都能發揮桌子的功能。但是我不懂的地方還有很多。
「知徒者視而不見。」——提醒自己保持清醒、專注、警戒,不要因為時間與經驗而變得遲鈍。興奮來自於未知、不斷發現、嘗試摸索。這令人卻步(有這麼多東西要學),也令人充滿動力。
後記
我們專注推廣細木作工藝,更希望借助自己所擅長的事情——木工——來推廣一種職人的「態度」,一種對自己的要求,不投機的實踐者。
你不一定要是「職人」,因為要成為一名真正的職人,代價真的很大(很可能就是一輩子),你可以不用是職人,但你一定要有一個值得奉行的準則 —— 一個怎麼都無法與人交換/交易的「核心價值」。
曾有人說,不懂、不了解、不想了解的人,根本也不知道/不在意你所要求的細節和價值,你何必堅持(花時間刁和細修)?
但如果不這麼做,那自己和別人又有什麼不一樣?強調的匠人精神難道只是說說而已嗎?
想真正習得一項新的技能,工具、經驗、態度都缺一不可,發問-練習-再發問-再練習,才是讓提升技術與經驗的關鍵。我們也是這樣和同學們成長的。

一門專業的培育與學習,從不只是技術層面的投入,更是使內心強大的一種磨練過程,這些也不是僅僅一年就能完備的。在這邊,要給每位曾參與木工繁星/培育計畫的你:只要問心無愧,就不要吝嗇的給自己掌聲吧。
深知這樣的計畫吃力不討好,但我們仍希望積極的在專業木作教育中提供更多的選擇。
『喜歡一件事,就要把它做到極致,態度決定勝負。』
從培訓(教你做)、輔導(帶你做)、諮詢(回答你在學習過程中所經歷/產生的問題),進而縮短『知道』與『做到』的距離。我們有一個經驗談想與大家分享:在這裏,如果你願意付出比別人多一點的投入與專注,你所學到的絕對會比原以為的多更多。
感謝大家一直以來的支持與共同推廣,木匠道邀請您,共同將職人教育推向更成熟的境界。